史提格里茲:歐元是個錯誤
歐元成立的宗旨,原本是要把歐洲截然不同的國家,整合為更有凝聚感的聯盟,提升彼此的貿易關係、消除國界的分野、增進集體意識,讓曾經兵戎相向的敵國成為一個大統一的兄弟之邦。
然而,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在即將問世的新書《歐元:為什麼共同貨幣竟危及歐洲的未來》指出,歐元區成立17年來,卻重現紛爭,引發新的危機,怨聲載道,彼此猜忌。
義大利銀行如今岌岌可危,歐元也成為經濟政策議論不已的話題。據史提格里茲估計,歐元已讓經濟不平等更加惡化,將歐洲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一邊是債權國,一邊是債務國。
史提格里茲首度就新書接受紐約時報專訪,他形容歐元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一開始就少了必要的政治整合,也沒有思考清楚最根源的瑕疵。成立之初結構不周,強國推動錯謬的經濟政策,還做為深陷危機國家的紓困條件,使問題更加擴大。
以下是訪談摘要:
問:近年來歐洲所受的經濟創傷實在不容小覷,希臘和西班牙算是真正的蕭條,歐陸普遍的高失業率。你把大部分責任歸咎於歐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答:歐元原本是想要藉歐元區國家共用一個貨幣來促進歐洲經濟整合。他們隔洋一望想想,美國這麼一個大經濟體,很成功,又單一貨幣,不妨效法一下。
但他們沒有政治上的整合,沒有能讓單一貨幣成功的條件。歐元區經濟2008年危機以來表現異常低落,最重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歐元的成立。
問:你把經濟不平等歸咎於歐元,是怎麼造成的?
答:歐元要能運作的構想是,各國必須趨同,他們構思出所謂趨同標準(convergence criteria)的構想。強制各國要壓低赤字和負責相對於GDP的比率,視此為歐元運作的充要條件。
西班牙和愛爾蘭在內幾個陷入危機的國家,在危機前實際上是有盈餘的,債務/GDP比也低,卻仍發生危機。這說明一個重大教訓:設計歐元的人以為極重要的條件其實不是。
令人失望的是,危機過後,他們沒有學到教訓,反而加重同樣的帖方─撙節。歐元先天就有問題,他們制定的政策更加重結構上的不足,結果就是各國更加分裂。
問:在你的論述中,德國在歐洲普遍實施撙節是基於一種已不足取信的經濟概念。這概念就是,若決策者全心專注於避免預算赤字和通膨,就能指望市場帶來繁榮。你在書中大篇幅反駁此說。德國菁英階層還相信這一套嗎,或者已開始有別的想法?
答:我經常造訪德國,我很驚訝這在別的地方已棄如敝屣的觀念,他們仍深信不疑。但政策是和利益糾纏在一塊的。若從別的角度來看,可以看見這種措施有利特殊利益團體。
問:怎麼說?
答:舉一個例子好了,這是一個真的很詭異的作法。他們要求希臘取消鮮奶不得超過四天期限的規定,超過四天的牛奶必須特別標示。 原來德國和荷蘭的乳業希望把他們在歐洲各地工廠生產的奶製品賣給希臘消費者。這會重創希臘小農。
問:你認為有些歐洲領導人私底下並不討厭龐大失業的情況,因為降低薪資是唯一可以帶動投資的方式,如此便可在危機中調適。歐元的局限下,無論考慮其他辦法:危機國家無法讓貨幣貶值或降息或擴大政府支出,失業果真是解決之道?
答:他們希望直中勞工的要害,他們認為勞工勢得接受減薪,要改變協商規則,讓勞方難以抗拒,若多點失業,那倒無妨。
問:歐元要怎麼改才行得通?
答:應成立一個銀行聯盟並有存保,就像歐元債券。歐洲央行(ECB)不只重視通膨,也要注重就業。還要有一個租稅政策來解決不平等的狀況,還要取消政府赤字的限制。
問:你認為實際情況怎麼演變?
答:這樣胡搞瞎搞很難持續五年,希臘仍處蕭條,不比一年前好。很可能有一個國家會贏得足夠支持,通過另一場公投退出歐元。如此將開始歐元區分崩離析的過程。
(取材自紐約時報)2016-08-08 經濟日報 編譯 劉忠勇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