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食安法規 須接軌國際
台灣食品產業每年產值約6,000億元。要重新擦亮台灣食品業招牌,政府、業者都要努力,政府要讓台灣食安法規與國際接軌,讓台灣食品能進入國際市場;業者要自主管理,建立平台追蹤從原物料到終端的流通足跡。
另外,政府應該拉高層次,從文化角度來看飲食,像韓國、日本,跟隨文化輸出也輸出他們的食品。
]我國早在1944年就建立CNS國家標準,食品安全早先是符合國際規範,唯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與ISO組織斷了線,台灣食品安全法規、業界作業標準漸漸沒有與世界同步。
台灣市場規模有限,食品業者要向外發展,接軌國際勢在必行,而且是唯一途徑。目前全球食品安全標準趨向符合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 GFSI)規範發展,台灣的食安標準應循此與國際同步。
如果法規不接軌國際,即便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台灣食品業也無法和會員國業者玩在一起,還是必須調整去符合人家的遊戲規則。
就業者方面,食品產業應學習外國務實可行的成功做法,如引進國外自主管理的模式提升食品安全等級。
日前工業局參訪日本的FOODS eBASE系統,這個系統追蹤、追溯食品的足跡,從原物料開始一直到成品進入市場流通。日本已有1.7萬家製造商、通路商、食品供應業者共同使用。他們利用此資訊化平台正確迅速地交換資料,有效掌控食品的流通足跡。國內也有類似的食品雲。
消費者也是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消費者需求會帶動供應面轉變,教育消費者是改善整體大環境的長期策略。需要產官學三方通力合作,給予消費者營養教育、安全教育,告知如何才能買得安心、吃得營養、吃得安全。如果消費者的態度只是要買得便宜,它會主導供應端的行為,產業又往低價發展。
食品產業其實是種文化產業,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反映出它所處的自然生態、以及人民生活習慣和態度,但政府一直沒有視食品產業為文化的一環。政府積極推動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之際,對食品產業也應投入更多關懷,替產業注入活水。
(本文由泰山董事長、台灣食品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岳霖口述)2016-01-26 聯合報 記者李至和整理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