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鍾和專欄/穩住經濟…該靠傳統政策了
近年來,主要先進國央行運用一系列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雖產生一些效益,卻製造出可觀的不確定性,也未完全穩住世界經濟。現在是重拾較傳統政策的時候了。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美國聯準會(Fed)把政策利率降到接近零,並推行量化寬鬆(QE)購債措施,歐元區、日本和英國不久也跟進。結果釋出大量低廉資金,協助穩定金融業、拉抬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並提振內需,緩和了金融危機衝擊,也把全球經濟推向復甦。
但這種激進做法實施多年後,效益已遞減,代價卻遞增。意識到這點,Fed去年底已結束QE,開始提高利率,今年可望持續升息。
但歐洲央行(ECB)和日本銀行(BOJ)決定延續QE,還採取負利率政策,形同對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存款收費。這對通膨和實質產值的影響有限。
貨幣政策是管理通膨的有效工具,可在衰退時提高就業與生產。但把利率降到零以下,已傷害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降低其放款能力。即使利率仍為正值,但若長期偏低,也可能助長資產泡沫並讓家庭及企業債務脹大到難以為繼的水準。
同時,收購資產已使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前所未見的水準,現在有必要循序漸進降下來,卻很難控制。不僅如此,非傳統貨幣政策導致先進經濟體的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各國貨幣競貶成為一大憂慮。
一些經濟學家非但不把這種情況視為撤回非傳統貨幣政策的動機,還建議ECB和日銀採取更非常的手段,即「直升機撒錢」,形同大規模減稅,聲稱有助療癒經濟。
但「直升機撒錢」的風險高,可能破壞央行的長期獨立性,使政府毫無節制讓財政赤字貨幣化,央行只能把這視為迫不得已的最後選項。
先進國央行現在該做的,是實施能重振公信力的貨幣政策,同時政府須專注於實行有效的財政政策與結構性改革。
先進國與新興國經濟體也必須協調政策,以提振信心與成長。這是讓全球經濟康復的唯一途徑。
(作者李鍾和是南韓高麗大學經濟學教授兼亞洲研究所所長、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2016-05-19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