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有真假?是炎還是癌?仔細診斷免挨刀
新北市1位74歲男性林姓老翁,因黃疸、皮膚癢、胃口不好,就醫尋求協助,被他院診斷罹患胰臟癌。後轉至台北慈濟醫院進一步尋求協助,經由醫師診斷後,發現患者並非胰臟癌,而是較為罕見的「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簡稱IgG4」,服用類固醇進行治療,免去開刀的風險。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建華主任指出,IgG4-related disease (第四型免疫球蛋白G相關疾病;IgG4-RD)是最近這幾年才被醫界知曉的一個疾病,其臨床表現常為「假性腫瘤」。
假性腫瘤 找不到癌細胞
可以長在身體許多的地方,如:胰臟、唾液腺、淚腺、眼窩、膽道系統、淋巴結、肺臟、後腹腔、主動脈、腦部、腎臟、皮膚等,造成組織器官功能損傷。臨床上病人常接受手術移除腫瘤,然而在病理組織切片下卻找不到癌細胞,只呈現發炎細胞浸潤,故謂之『假性腫瘤』。
特別是,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與胰臟癌的症狀非常相近,過去若沒有接觸過此類型案例經驗的醫師,很容易就將患者視為胰臟癌病人,而進行手術,切除病灶,等到病理切片結果出來後,才發現病患罹患並非癌症,白白挨了一刀。
陳建華醫師強調,林先生所患之病,稱為「自體免疫性膽管炎」,較正式的名稱為「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膽管炎」,此類患者,有些會合併有胰臟炎。這類疾病的診斷,需藉由「影像」、「血清」檢查,以及盡可能取得組織的「病理」檢驗,才能有較為正確的診斷。
檢查3步驟 影像+血清+病理
從「血清」檢查中,觀察病患的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數值是否升高;而透過「影像」,則可觀察膽管附近被波及的器官,是否呈現腫脹。若是膽管炎,會造成膽管狹窄、長度較長,此部分可以與是否為膽管癌做區分;組織採樣的「病理」檢驗,更能正確判斷是否為癌症。
另外,患有這類疾病的病人,其症狀與胰臟癌非常類似,很難區分,因為兩者主要皆有黃疸、腹脹、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等症狀,須有更進一步鑑別診斷才能區分。
體質性疾病 有復發的可能
治療部分,若高度懷疑或是已經確診為這類型免疫性膽管炎的病人,可以使用類固醇進治療,根據患者體重給予30-40毫克的劑量,進行為期3個月的治療。治療中可根據病患的反應,逐步降低劑量,3個月後停藥追蹤檢查。
尤其要注意的是,這類的患者會有復發的可能,一旦復發,則繼續採用類固醇治療,若治療效果不好,就必須搭配免疫製劑一起進行治療。「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症」是一種體質性疾病,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復發的機率也不一定,有的人甚至不會再復發。
因此,陳建華醫師建議,如果民眾有上述的症狀出現,必須要留意診斷後電腦斷層影像,若影像中胰臟出現如香腸般的腫大,胰管卻無擴大,但合併有膽管擴張、狹窄端長度較長,以及血清中G-免疫球蛋白數值較高,就要高度懷疑有這樣的病灶,務必進一步檢查,以免白白挨刀,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華人健康網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10月26日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