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拉高通膨 擴大需求才是正解

 

 


政府一向把拚經濟列為施政重點項目,在全球景氣走緩之下,立委曾銘宗日前提出建言,應訂定1.5%至2%的積極通膨目標,打破悶經濟。但物價很難透過政策掌控,央行現在必須更戰戰兢兢的穩定物價,而非讓通膨率上衝,埋下民眾對貨幣失去信心、惡性通膨的危機,反而引發更劇烈的經濟動盪。

國發會的國建目標將通膨率訂在「不超過2%」,意味當通膨率超過2%,政府必須要有進一步的措施去抑制物價;但若以曾銘宗所提的通膨目標,屬於較積極性的作法,將通膨率往上拱,兩者意義並不相同。

對於執政者來說,經濟穩定是主要考量,其中物價穩定就是很關鍵的一環,不論政府或是央行,都沒有辦法「管制」物價,若政府真的要做到「控制」物價,可能會對社會面和經濟面帶來更多干擾,因此各國幾乎都不想要過度拉抬物價,寧願比較被動地抑制通膨率過高,也不希望過度通膨造成民眾對貨幣失去信心。

如今各國政府拚命印鈔票,但物價不漲、需求沒有增加,這些閒置的資金不會變成消費或是投資來刺激經濟,而是跑到股市去堆疊泡沫,不只沒有達到經濟成長的目標,甚至讓外界開始擔心,當鈔票供給增加到一定程度,民眾對貨幣失去信心後,就會步上惡性通膨的結果。

我們從這當中看到的問題是,訂定通膨目標已無實質意義,因為低通膨反映的是需求不足的問題,且各國的經濟政策逐漸失效。日本訂定通膨目標,但仍舊刺激不起來,這也發生在其他國家身上,世界經濟狀況,不是印鈔票可以解決的了。

台灣過往在經濟成長率、通膨率兩項經濟數據之間,較重視經濟成長率,主要是因為經濟成長率高、能夠承受的通膨率也相對較高。舉例來說,1960年至1970年間,我國經濟成長率都還在8%、9%左右的水準,當時通膨率則約6%至7%左右。

但我國現在經濟成長動能低迷、需求不足,政府的經濟政策重心應放在經濟成長,當經濟條件改善後,自然對於通膨也會有較高的承受力,屆時訂定積極的通膨目標也才比較有意義。不過台灣經濟在未來一、兩年,恐怕難立刻露出曙光,得勒緊褲帶、硬撐下去。

因此,現在看到的通膨是結果,真正要思考的是原因、造成經濟衰退的原因,然後想辦法去刺激它。台灣低通膨背後反映的是需求不足,這又肇因於所得沒有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出口衰退影響經濟成長等錯綜複雜的因素,並非降息、消費券、消費提振措施等傳統手段能夠解決。

追根究柢,既然通膨率低原因在於需求不足,就應該從增加需求面著手。如今國際經濟萎縮、出口不振,自由貿易協定(FTA)可成為打破出口障礙的突破口;新政府提出南向政策,但短期內還是有不少限制存在,我們還是需要和中國打交道、這是沒有辦法規避的,儘量去分散風險,長期再來考量經濟繞過大陸,是否是可行的做法。

 

(本文由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口述)2016-05-16 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整理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incy1550 的頭像
    quincy1550

    新百王證券

    quincy1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