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賓塞專欄/政治不穩定的經濟藥方…

 


西方民主國家政治不穩定情勢迅速升高,特點包括執政黨派本身及其治理計畫與哲學經常轉變,其中至少一部分是源自於經濟困境與轉型。目前的問題是當政治不穩定阻礙有效的決策時,該如何提升經濟的績效。

政治學者布萊迪最近的論文中,證明「政治動盪升高」與「經濟表現降低」之間的相關性,指出凡是經濟表現低於平均水準的國家,都曾經歷最多的選舉動盪。

尤其是過去15年間,數位科技進步使一些「例行性」白領與藍領工作被「自動化」及「脫媒」。製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從1960年代的40%,降到目前的20%左右。隨著機器人、3D列印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合理地預期「例行性」工作被「自動化」的範圍將持續擴大。

在這些趨勢下,國民總所得中,流向勞工的比率從1970年代就開始下降。全球化與數位科技雖產生多種利益,但也造成就業及所得的兩極化,中所得的工作機會減少,而低所得與高所得者占所得總額的比重持續增加。

金融海嘯後,靠政府擴大支出及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果破滅,民眾對所得差距擴大的憂慮升高,經濟與政治情勢迅即惡化。最明顯的是,成長與就業下降,使就業與所得兩極化的負效應擴大,也使許多民眾的「認同意識」發生衝突。民眾的所得及就業保障降低,使許多人喪失自尊,也對引發此種轉變的政治體制滿懷憤怒與不平,結果是民眾對政府動機及能力普遍喪失信心。

隨著所得分配日益不均,選民光譜中出現一塊塊的利益團體,使選舉結果不穩定,政治癱瘓,且政策架構及方向經常改變,結果造成多重的經濟後果。其一是政策面產生的不確定因素,嚴重阻礙投資;其次則是各界對如何恢復成長、減少失業、重建共榮型態及維持全球連結,普遍缺乏共識。

很難認為這不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惡性循環。政治不穩,將更不可能定義並執行一項廣泛、一致、持續的經濟政策,結果使低成長、高失業、貧富差距擴大糾結難解,造成政治持續不穩且分裂,又更加削弱官員執行有效經濟政策的能力。

我們最大的希望是今天的領導人能以前瞻性眼光,建立「包容性成長」的共識,並堅持相關的政策,再投入創意,締造一番新願景,將國家置於更繁榮、更均等的道路之上。

 

(作者Michael Spence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2016-03-29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incy1550 的頭像
    quincy1550

    新百王證券

    quincy1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