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書坊/期待台灣經濟翻轉
假設台灣是家上市公司,你會想買它的股票嗎?
相信大多數投資人會搖頭,畢竟台灣近年的經濟數據及社會現況,著實看不到讓人雀躍期待的地方。什麼?這種看法太過直覺,不夠理性與科學,那麼就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J. Tobin)於1969年提出的托賓Q比率來看看台灣吧!
所謂的托賓Q比率,就是指公司市值對其資產重置成本的比率。若用金融市場慣用的語言解釋,它的分子就是公司值多少錢,分母則是指要用多少錢才能買下公司所有的資產,亦即複製一家公司時所需的花費。當托賓Q比率大於1時,投資會增加;小於1時,投資便會減少。
假若一家公司有不錯的獲利,亦有相對積極的資本支出計畫,市場往往會給予較高的評價,因為投資計畫讓外界看到企業的願景及未來性,股價就會應聲上漲。
然而,台灣民間投資已連續15年處在停滯狀態,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從1990~2000年的平均8.21%,一路驟降至2001~2010年的1.20%、2011~2015年的0.96%,亦即「台灣公司」已逾10多年不投資,顯示未來能見度不足,導致托賓Q比率偏低,自然難吸引「買盤」目光。
其次,「台灣公司」不慎將盟友養成敵手,使經營條件轉為嚴峻,更讓市場觀望再三。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擅於提供高性價比產品或零組件的台灣廠商,為全球電子產業擴張的助攻勇將。但如今各種電子產品普及率大幅提高,產業競爭愈形激烈,只靠性價比一招的廠商,競爭力已愈來愈弱。
再者,一如塔西(G. Tassey)的研究指出,先進製造業(advanced manufacturing)廠商將生產自本國移往海外後,易因下一世代的生產技術多在外包地發展,上下游供應鏈與相關投資也跟著外移,使本國產業空洞化。
而長年以來,台灣廠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的後遺症,即是如此。特別是原本屬於台灣廠商外包地的中國,產業價值鏈快速擴展,與台灣從互補的盟友轉為競爭對手,使台灣廠商在中間財出口(占總出口達75%)上,漸失主導地位。
更麻煩的是,「台灣公司」內部信心及人員養成舞台不足,難以好好整軍應戰,以致於在長期缺乏合格與技術勞工的情況下,企業投資意願自然降低,造成相關工作機會更見萎縮,加速人才外流,形成惡性循環。
這一路盤點下來,近年的「台灣公司」確實很難讓投資人買得下手。不過,「投資界」從不乏自谷底翻揚、激勵人心的故事。倘若新政府能善用上任初期的高人氣,確實拿捏好帶動經濟復甦的刺激政策與永續發展的結構改革步伐,並依循當代經濟成長理論完整規劃適合台灣的經濟政策組合、透過正確的態度,因時因地、有所本的調整相關策略,就能為人們重建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若真如此,「投資機構」必將大為驚豔,一手調升投資評價,另一手則積極搶進,台灣再創傳奇的日子便可預見。
(作者是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本文摘自梁國源新書《翻轉吧!台灣經濟》卷一、卷三) 2016-05-09 經濟日報 梁國源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