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選民結構密碼
本次大選,選前民調沒有重大爭議,反映大眾都認為選舉結果可預期。本團隊根據30年來發現的選民結構參數,與近14個月的每日網路探勘內容分析,發現2016大選有以下重點:1、「53237選民結構」更趨穩定。2、「深藍大於深綠」逐漸轉為「深綠大於深藍」且意涵發生變遷。
「53237選民結構」是指:若選民共有20人,可分為5種型態:意識型態相反群分別是5人與3人、可變群2人、搖擺群3人、疏離群7人。以百分比說明分別25%、15%、10%、15%與35%。
其中意識型態相反群因「意識型態+利益」,會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形成對立的兩端,即當前的深綠與深藍。可變群依據候選人的形象而投票,搖擺群採西瓜偎大邊式投票。這兩群可能在不同選舉中,投給不同的政黨。兩者都不易在8周內改變。
以上總共13人是會主動投票的選民,其餘疏離群7人中的2至3人可能會被動投票,而有4人(20%),除非發生嚴重的危機事件,不投票。
30年前深藍大於深綠,經過一世代的生息作用,上下易位,這也是「天然獨」的理論基礎,唯「獨」的意涵,不如「省籍意識」更為精確。選舉最大的區別力量,就是意識型態,在先進國家如美英,意識型態通常與「公共政策」結合,爭議性沒有太大,此為選舉是政權移轉、成本最小的理由。
而在阿拉伯新興民主國家,意識型態卻與「族群身分」結合,選後易引起更嚴重的撕裂。這也是在經濟不振、不均衡地區,不適合選舉制度的理論依據。
台灣恰好介於這兩者之間,近年藍綠差異的內容,雖已出現公共政策,如能源、死刑、多元成家等,仍然混合著「省籍意識」為本質、演化出來的假性統獨意識。
當前除了統一黨所獲選票,代表約1%的急統外,其餘「深藍」的意涵已變遷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國家、與大陸在歷史與血緣上不可分割、在經濟與文化上應密切交流;兩岸關係視未來發展而定。」也就是「華獨」。
以上的主張,如果只把第一句的「中華民國」,改成「台灣」,就是淺綠了。但是,「深綠」則糾纏了較多「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情結,發展成反中、仇中情緒。
蔡英文的得票結構除了2012的基本票外,新增出來的有兩塊,其一是在2014已經出現的媒體影響票,誘導2%選民轉向,造成的效應則加倍,約40萬票。其二是首投族票,民進黨和國民黨在首投族的獲票率,是70比30。
國民黨繼2014後,繼續輸在「泛藍」的迷思,泛藍不是藍,而是會投給好形象的輕疏離群,如果沒有這樣的人,他們不投。連續2次大型選舉,減除廢票,投票率都是探底的65%。國民黨失去了8%至15%固有選民,主要理由是:缺乏正當性的提名程序,以及不當的不分區名單。
(作者吳統雄為世新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游張松為台灣大學工管系教授、桑慧敏為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管系教授)
(中國時報)2016年01月20日 吳統雄、游張松、桑慧敏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414748、07-2419575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留言列表